“學諮商的人,之所以想要拯救別人,其實都是想要拯救母親。然而,母親不需要我們的拯救,我們也無法拯救個案。” 

昨天無意在噗浪上看見了這個噗,所以回到自己的臉書上發了這篇同理造句文:
 
我說:在噗浪上無意看見有人說:學諮商的人,之所以想要拯救別人,其實都是想要拯救母親......
這讓我不禁質疑:那麼我一點都不想要諮詢人的心態,是不是早就對我的母親放棄了?^^|||
  • Catherine Liu 放棄拯救個案的念頭,才是正確的諮商態度。個案的命運不是我們該負責的。

  • Ruowen Huang 我從來沒有想要“拯救"個案的念頭怎麼辦?那是不是表示我壓根就不想拯救我媽?(根本是自已亂入~^^|||)

  • Nina Wang 雖然我並不認同原假設,但以邏輯上來說,若P則Q也不能推論若非P則非Q喔~ tongue
    例如:我哥哥平常都戴手錶,不能推論不是我哥的人就沒有戴手錶

  • Catherine Liu 不是,你媽有她的命運,你不需要拯救她,因為沒有用.身為一個諮商師本來就不應該有拯救個案的心態啊,那樣會失準.
     
  • Ian Tsai 如果沒有拯救人的動機,那你應該要遠離助人的行業。如果你不想救他,你何必諮商? 你的動機是什麼? 錢嗎?

  • 劉振鴻 但是,也有一種說法是,想要拯救那個受害者,是不是母親比較容易扮演這個角色?但真正想要拯救的,應該是自己內在那個受傷的小孩吧,我覺得。
     
  • Catherine Liu 幫助愛的能量順暢地流動和拯救是二回事,拯救是把自己的需求投射在個案身上,個案自身的需求反而被忽略了,這樣無助於解開個案的結.

  • Ian Tsai 心理師應當知道自己能力的限制,別把太多的責任往身上背。
並要有察覺自己投射作用的能力,避免對案主與自己造成傷害。
但是助人行為本身就帶著救人的動機,如果沒有這個動機。你剩下只剩技術,哪與工匠何異?


 

哈哈哈,版主我好像唯恐天下太平,所以特別喜歡這種可以混亂人們思考邏輯的議題。

我不是真的對我家母親放棄了,只是覺得這種以偏概全的觀念有點不合情理,所以是依照那個講師的說法依樣造句給大家作判斷,也當作例句讓自己思考。 結果就發展成以上的辯論~ 是說,我雖然不是挺認定那種諮訽與母親間斷章取義的說法,但卻也覺得那個講師的說法不無道理。做諮詢的人的確不能有拯救個案的念頭,依那個講師的說法:因為你不能拯救你的母親,所以你也不能拯救你的個案。但以我的觀念,一個做諮詢的人絕對不能有“拯救”個案的念頭,其實道理真的很簡單,因為擁有這種觀念的諮詢師只會發展出兩種性格,一種是以我為尊的獨大個性,另一種則是無能為力的自卑性格。而這兩種諮詢師卻只會養出同一種客戶,那就是不會對自已的人生負責,遇到任何事都一心想要詢求快速解答與慣性依賴的客戶。

為什麼這麼善意助人的出發點會發展出這麼兩種完全相反的個性呢? 

原因很簡單,問題就出在“拯救”這兩個字。 

想想看,什麼樣的人會認為自己有辦法“拯救”他人?身為諮詢師的人若是長期沈浸在“拯救”他人的泡沫裡,那麼久而久之便會讓他們自認為自己真的有能力可以“拯救”他人。這樣的念頭在個案的眼裡或許是件很有利的優勢,覺得被一個有心想要拯救自己的諮詢師諮詢一定可以讓自己無所不利。但這樣的念頭對於一個諮詢者來說卻是一個很大的劣勢。因為當一個諮詢師一旦想要“拯救你“,那麼他們在那個當下其實就已經失去了客觀的判斷。

自認他比你好才有辦法”救你“,但正因為長期覺得自己比你好,反而使得他無法以平等的角度去觀察你真正體驗的問題,無法給予比較實際的應用作法,卻只能以他高處判斷的角度來決定你的問題該有什麼樣的走向。(當然,很多時候,那個outcome不一定是適合你的,而是因為那是一般大眾覺得最好的結果,卻成了他們之所以失去正確判斷的主因。)而另一種人,因為只是一心地想要救你,反而容易忽略或排除那些發生在你的周遭看似不好的,但其實是最有利的事件,而造就出短暫看似好的,但實質卻是不好的結果。

正因為救人總是習慣性地讓人以”給予“做為答案,所以也間接地會養成客戶依賴的習慣。自我獨大的諮詢師因為喜歡個案依賴他們的那種感覺,所以不會給予你全部的答案,會習慣性地製造“你沒有辦法解決自已的問題,只有我才有辦法幫你”的假相,因此而讓人不斷地回頭來找他。

而另一種只是一心想要救人的諮詢師,因為失去客觀的角度解決事情同樣無法根除問題本身,卻也在當下養成客戶依賴習慣的同時,會因為客戶們一而再、再而三地回頭問相同的事而感到自卑與困惑。他們會開始覺得心有餘而力不足,更甚至是懷疑自己的能力上是否有所缺失。

諮詢師其實跟醫生是很不一樣的。醫生可以以救人做念頭來救人,因為人體就是那個樣,男人女人大人小孩不都是五臟六腑,就算腸子多轉了幾個彎還是腸子,功能還是一樣,位置也差不多。醫生想要救人,就想辦法把這些五臟內腑擺到對的位置,確定他們功能正常就可以了。一旦他們功能正常,那你“活著”的機率就會大很大~XD

但身為諮詢師的人卻沒有辦法以這種觀念來救人。因為他們不像醫生一樣處理的是人體,個是一個人的“人生”。每一個人的靈魂設定不一樣,出生背景不一樣,認知不一樣,過程不一樣,處理問題的態度也不一樣,所以根本無法以偏概全地來解決所有的生命。就連我研究了那麼多年,我至今也只能給你方程式讓每個人拿回家拿自已的範例去套結論,卻無法很斬釘截鐵地告訴你像上面講師所說的例子一樣:做諮詢的人都想要拯救自已的母親~這就像是我在說:想要學醫的人都是家裡有病人的人一樣~ (乍聽之下好像合理,但其實卻是不適用在任何人身上的)

對我來說,一個真正好的諮詢師應該不是想要以“救世主”的身份來“拯救”你,而是以同等的角度來“協助”你。

他們必須先拋棄自我主觀的立場,聆聽與了解當事者的立場後,以當事者做為出發點,選擇對當事者來說最好的結果後結合自己的認知並給予合理的建議。他們不該以幫你解決問題為目標,而該是協助你面對或是克服困境為宗旨。

諮詢師不該像個“救世主”,而是一個懂得適時聆聽並能給予適當建議的良師益友。因為清楚地知道我們的立場不是拯救個案,而是只能提供建議與協助,所以我們不會有太多沒有必要的壓力,也不會因此而失去身為一個諮詢師該有的正確判斷,自然也不會養成客戶的慣性依賴,反而可以訓練他們漸漸地懂得為自已的生命負責。

因為不管我們諮詢的對象究竟是誰,一個人的生命永遠無法與一個人的身體相提並論。不管我們認為好的標準是什麼,那好的標準永遠不會是別人的標準,不管我們再怎麼想要救他們,那終究是他們的人生。除非當事人開始懂得為自己的人生負責,要不然就算身為諮詢師的我們懂得再多,永遠也無法改變他們的生命,不是嗎?

至於我不想要諮詢人也不想要拯救人的念頭,其實跟我母親一點也沒有關係(喔,或許有那麼一點點關係~XD):不想拯救你是因為我不相信這世界上除了你自已以外有任何人可以拯救你。之所以不想要諮詢人是因為不想要諮詢那些將生命“依賴”在我身上的人~ 正因為今天的我沒有任何的“動機”足以讓我諮詢他人,所以我要諮商不諮商的,如果你找到我,我當是高靈促使我進步到下一個階段的練習。要是沒找我,我也不會因此咬牙切齒地埋怨錢讓別人賺走,最多是暗爽你搞不好已經自我頓悟了~XD

我與你們的關係永遠是平等的。我尊重我個人的靈魂,正如我覺得你們該尊重你自已的一樣。不管我懂得再多,永遠只能給你意見,卻不能主導的你的生命。如果你只期望能有不一樣的聲音來幫助你找到生命其它的出口,那麼我的諮詢就可能是一種協助。但如果你希望自己的人生獲得“救贖”,那麼與其將希望寄拖在我身上,倒不如開始相信自己有那個能力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uowen Hu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