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網路上不小心看到一篇文章,真的是從讀完到現在就一直感覺筋骨不順似的。
原本想在對方站上留言建議,但想想又怕自己不小心忘了口德,所以只好千壓百抑,到最後忍不住只好上來自己的站上發洩。
老實說,我對她的所做所為一點意見也沒有,但是我這個人向來很不喜歡人們拿宗教之本義,行懶散之實的行為。(基本上,我只是單純地看不慣言行不一的人罷了。拿什麼義,行什麼實都很可能讓我看得頂不順眼XD)但若是她的言行很合一,我很確定現在的我一點意見也沒有。
好了,為什麼這篇文章會讓我“俺又”到現在呢?
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這個版主是在記錄自己的“隱居日記”啊~ 不涉世的生活叫隱居我當然沒話講,可文中又不斷地隱喻他人不懂得她的修行,三不兩時地拿宗教大師的話來當比喻,但大師的話看似簡單,意義卻又全讓她曲解成自已想要的意思,所以就搞得我愈看愈“俺又”,愈看愈不舒心啊~(這會兒難不成真的是自己的手賤,才會亂拿別人當靶子發文吧?)
首先,從台灣搬到加洲的小市郊住叫“隱居”?
我想了好久都想不出來目地在哪裏。隱,有躲起來的意思。所以我可以了解作者從台灣躲到美國去住的用意,可這會兒是屋子,市郊,有室友、有男友,有網路,有電視來著。這些種種加起來就不叫隱居了,更不可能因為你在後院裏種菜就讓你成了隱居居士啊。
然後先前的資主不願繼續資助她“隱居”,希望她去找份工作。家人也希望她出去做點事。
可這會兒又換她質疑,可是如果你不只有"這一世"要過好活呢?如果你不只有為了"你"要過好活呢?
實在很想知道,如果這一世都過不好,下一世又怎麼期待自已會做好?如果這一世都不懂得為自已過,又怎麼會懂得為他人活?
我個人其實挺喜歡人偶爾去“隱居”一下。那感覺就像是住慣了大都市的生活,偶爾到郊外去露個營,舒暢幾天一樣。人都需要一點獨處的時間,隱居的目的是在不受到任何外在環境干擾的情況之下學會與自已相處,聆聽自已的聲音。
市區的能量與自然的能量是無法相比的,光是街頭巷尾的人成天煩忙鎖事,感應只要稍微敏感一點的人就很難不被影響到。然後每一個地區跟每一個地區的能量又不一樣,地區性,人口密度,人口種類,交通等等都會影響那個區域每個人的思考模式。光拿大溫哥華來說好了,Yaletown 跟gastown的感覺就完全不一樣,robson St. 跟Davie St. 的感覺也不一樣。Granville Island跟UBC,Shaunassy, 甚至是我住的地方也全都不一樣。
所以以為為什麼所有的隱居者都喜歡到深山曠野去居住。原因很簡單,因為那裏沒有人~
一個人的思緒很容易受到他人能量的干擾。隱居的時候有效地隔離人文產物是很重要的一個關鍵。因為消除了雜音,才聽得見自已的聲音。排除了成見,才看得到萬物的可能。但真要達到這效果可不需要你隱居個一年半載的。三天就可以讓你腦子裏混亂的思緒恢復正常了。
修行又是另外一回事,拿自已的身體去體驗人生中無法體驗之苦叫修行。所以勇敢地面對人生問題叫修行,三拜九跪也叫修行,你十幾天不吃不喝也叫修行。修行講白話一點,就是去做些你平常不會做也沒有勇氣去做的鍛鍊事全都叫修行。
所以作者拋開了台灣的所有一切到美國居住的“隱居日記”,講開了其實就只是個逃避所有問題的宅女日記,因為她給自已無法與人相處的問題掛上了個理所當然的帽子,但最終還是拋不開人文產物。今兒個她要是乖乖地寫宅女日記,不拿隱居修行者的話來當撐腰我或許根本就沒話說。可這會兒左一言,右一句地順道把自己比喻成清高的修行者,可真讓我看得混身不對勁。修行修到腦子壞了也不是這副德行嘛。
難不成世道是把“宅”當佛教修行的一種不成?還是我已經可以列入食古不化的化石人類了啊?真的是讓人百思不解啊~
留言列表